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lucky7-star/article?mid=4872&prev=5016&l=f&fid=10&sc=1
這本書是派翠西亞‧朱菊和摩利‧浦雷斯曼博士所著。派翠西亞在1960年代左右宣稱獲得此一鮮為人知的精神導引,當她遇到致力於研究性靈的精神 學醫師摩利,於是,二人從此獨特觀點出發,合力寫成這本書。基本上,本書的個人觀點濃厚,加上融合一些心靈成長工作坊的案例為佐證說明,但於實際上,仍然 沒有強而有力的科學證明。
所以,個人認為:本書的價值:對於追求靈性成長的人,可以提供一盞燈,觀照與省思,但不宜過分熱衷沉迷。至於已經習慣快樂的現實生活人們,就把它當神話吧!
本書作者認為所謂生命的原形,是由宇宙性的設計而來,亦即:生命原子在不斷的分裂過程當中,會產生許多單一的靈魂單位,經過幾十億年演化之後才形成人。
而 人,這些宇宙中看似分離的孤立體,是非常渴望與分離的靈魂家族團聚,尤其是在每一個被一分為二的靈魂部分,由於體內的陰陽兩力成為相等的兩半,然而每一半 都保留著另一半的種子,因此產生了兩極對立,再根據宇宙的吸引法則,使得靈魂有了清晰的方向,開始朝向自己失散的另一半靠近,而這個同一靈魂分為兩個個體 的單獨體,稱之為「孿生伴侶」,或說是「靈性伴侶」、「靈魂伴侶」等。
不管稱謂為何,當靈魂伴侶在漫長旅途之後,彼此結合,將再度成成為雌雄同體,儘管他們在人世間找到彼此,也儘管他們密切契合,但單一的靈魂還是存在著兩個身體。
根 據蘇非教文獻所載:從存有最初的統一出現了分裂和疏散,最後一個階段則是一個靈魂一分為二,因此,「愛」成為每一半在世間或天堂對於另一半的追尋。…又因 為孿生的靈性伴侶一開始是如此之相像,因此他們必須分離,最後才能完成彼此,藉由相同及互補這愛的兩大支柱,完整的個體則在此時由兩人交融而成。
聽起來似乎有趣,於是,我們不免會想問:我的靈魂伴侶在哪裡?
根據本書所言:孿生的靈性伴侶也許就近在眼前,但必須等到彼此成長到萬事具備時,才有可能相遇。
也就是時機成熟。
那麼,在時機成熟前後,也就是靈魂伴侶在相遇的前後,彼此的關係又為何?彼此又是否有衝突?
本書引用蘇非教觀點,認為孿生的靈性伴侶就像兩個相互交集、無法分開的圓。交集部分為其共同性,開放區域則是個體的自我和獨特的特徵。
交集的這兩個圓圈是流動性的,在極限內,彼此會朝著一體移動,藉由不斷的衝突而更緊密,此時,「愛」會使彼此更加堅強,然後,一同成長,衝突也逐漸減少,最後,交疊融合成為一個圓。
至於孿生的靈性伴侶的果報問題,則是在永恆中不斷互相纏繞。具體來說:當處於分開狀態時,彼此早已在累積和淨化自身的宿業,以為重逢作準備,而當結合時,彼此則將幫助對方償還個人的業債。
另外,當靈魂伴侶各自或彼此離開人間了,又將如何?
本 書認為:當孿生的靈性伴侶離開這世界後,可以選擇是否再度返回世間、再度尋找彼此。當然也有可能:其中之一獨自投胎,而受到另一未投胎的精神體的指引和啟 發,此時,此人投生的目的將是為他們共同選擇的工作效命;這是一種進階的靈魂,從愛裡出發,在地球上的生活以真愛的表現為宗旨,也許是家庭生活、公共生 活、或以服務為志的獨身生活。
本書更呼籲:生命是不朽的,也許這一世並不一定會和我們的孿生靈性伴侶相遇,但仍然得做好準備。
至於怎麼個準備法呢?我把它歸納為兩大面向來談,那就是「孤獨」和「淨化」。
靈 魂伴侶在重逢前,大多有一大段情感的空窗期,這時候的獨處是必然的,但卻不等同於「孤單」。孤單來自於一種錯誤的分離感,表示我們與自我的靈魂分離。然而 「孤獨」卻是我們跟自己交流的最佳時機。在孤獨裡,我們聽見自己的聲音,這是靈魂微弱的穩定音波,它會通過直覺傳給我們,給予我們無法言喻的智慧。
因此,為重逢所做的準備,就是在孤獨中傾聽自己內在的聲音,透過宇宙的力量,彼此將會被引導靠近我們的孿生靈性伴侶。
至於在淨化生活方面的重點,則包括下列幾點:
1. 發展內在的喜悅。
2. 接受目前的物質狀況。
3. 培養朝向自我精神的紀律,如靜坐。
4. 發展天賦、朝向人生目標。
5. 珍重身體、純化情感。
6. 小心影像和觀念的吸收。
7. 從事與自然有關的活動。
8. 幫助他人。
9. 培養人際相處之道,如同理心、溝通、無條件愛人、控制攻擊性、控制性能量。
當分離的靈魂各自做好準備了,接下來就是在尋覓當中覷見自己的另一半,並與之相認結合。
那麼,怎麼認出自己的靈魂伴侶呢?
本書提到:孿生關係是以共同性為基礎:彼此有共同的理想、共同的目標、共同的感覺。例如:
1. 彼此都留念初次相遇的情景。因為就精神層次而言,這是一個感動的、重大的時刻,因此,彼此絕無輕易忘記的可能。
那麼,怎麼認出自己的靈魂伴侶呢?
本書提到:孿生關係是以共同性為基礎:彼此有共同的理想、共同的目標、共同的感覺。例如:
1. 彼此都留念初次相遇的情景。因為就精神層次而言,這是一個感動的、重大的時刻,因此,彼此絕無輕易忘記的可能。
2. 相遇的情形非常戲劇化。所謂戲劇化,就是超乎自己意料之外,許多的不可能,卻構成了事實上的可能局面。
3. 彼此的共同性:可能包括靈感、愛的能力、服務他人、對自我最高部分的執著、工作相關性、共同抱負、習慣、興趣、社交技能、好性情等等。
4. 彼此的差異性:在以理智或情感為主的傾向面,透過君子之爭,彼此的掙扎刺激,最終將達成和諧
如果,我們已經感覺到共同性關係的存在了,要相認出彼此的靈魂伴侶感覺又是什麼呢?
本書預告:相認的過程可能在相遇之前就已微妙發生。
如果,我們已經感覺到共同性關係的存在了,要相認出彼此的靈魂伴侶感覺又是什麼呢?
本書預告:相認的過程可能在相遇之前就已微妙發生。
當孿生靈性伴侶靠近時,可能愈發察覺那個人的存在。當時機成熟時,環境自然將創造出機會使兩人在一起。
至於結合的完成是發生在一瞬間,卻也是一項成長的過程。
比較具體的相認標誌說法是:彼此感受到一種無條件的愛,當相認獲得公開接受時,愛的意識也變得愈發強烈。彼此看待對方是一個純潔的靈魂,而非有過錯的人。
發展至此,終於與自己的靈魂伴侶相認了,的確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動的事。
至於結合的完成是發生在一瞬間,卻也是一項成長的過程。
比較具體的相認標誌說法是:彼此感受到一種無條件的愛,當相認獲得公開接受時,愛的意識也變得愈發強烈。彼此看待對方是一個純潔的靈魂,而非有過錯的人。
發展至此,終於與自己的靈魂伴侶相認了,的確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動的事。
那麼,彼此的肉身與關係,也許是處於婚姻當中、也許是殘缺不全,這些客觀條件是否有礙今生的結合?這是一個嚴肅而真實的問題,我們不能因為厭倦某一婚姻關係,而誆言第三者是我們的靈魂伴侶,所以我們要去追求靈性和肉身的結合。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。
有鑑於此,本書導正一個觀點:孿生靈性伴侶並不激情,並不受肉體繾綣吸引,他們的親密性是屬於精神的層次。因此,我們有可能和配偶以外的人是靈魂伴侶,但彼此以精神交流,而不以傷害世俗既成的關係為目的。
除了孿生的靈性伴侶之外,本書還提出一個「群組」觀念,作者認為:在靈魂進化階段當中,可能也會碰到群組內的某些靈魂,稱之為「靈魂同伴」。
換句話說:靈魂伴侶是同一個靈魂的一體兩面,靈魂同伴卻是彼此分開的靈魂,靈魂伴侶身上有一種酷似,而靈魂同伴則有一種相似。我們只有一個靈魂伴侶,卻可能有許多的群組,構成許多的靈魂同伴,也許是朋友、配偶、父母、小孩,或異性同性之愛等等。
基本上,群組靈魂成員的本質是一樣的,當某一個經驗被提煉之後,會進入存在體的本質,並自由流向他人;在穩定的成長過程中,靈魂在各自生命中獲得的知識和智慧,也都會成為全體的一部分。
因此,靈魂同伴組成群組的目的,就在於協助彼此進化。
至於群組的業力,總是由高等的靈魂擔負起重擔,作為一種服務、感謝造物主以及生命的回饋。
所以,只要在人際關係裡,找到惺惺相惜感覺的人,即使是興趣迴異,但看法和生活態度一致,那麼,就是找到自己群組裡的靈魂同伴。
觀覽本書之後,感覺很有趣,但個人不免想提出兩點思考重點。
其一:本書認為群組與孿生的靈魂差異之處在於同性和異性。
簡單來說,作者認為:男女之間可能找出靈魂伴侶的關係,而同一性別只可能是群組裡的靈魂同伴。依此觀點,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之間的愛,被視為群組靈魂之愛。
如此說法,雖以宇宙陰陽相生觀點為基礎,似認定靈魂在輪迴中永始的性別,但若依眾多佛經所云,皆認為今生的意念或修為,是可以改變下一個輪迴的性別。
再 者,有關同性戀的研究,均指向為其基因在演變過程中產生缺陷,這是屬於生物學上的認知和行為障礙,但並不影響其身為一個靈魂的完整性。因此,個人認為:同 志之間仍然可能存在著真愛、亦即可能源自同一靈魂的性靈伴侶;若依個人此一觀點來衍伸,靈魂在輪迴當中是有可能改變性別的。
其二:本書強調靈魂伴侶的結合基礎在於天性的陰陽結合,雖然並不強調貪戀性慾,但基本上,仍以雙方自然而然以讓對方達到放鬆和快樂為最高境界。依此觀點來看,頗與眾多宗教上的寡慾、禁慾思想有所差異。
個人認為:食色性也,雖是天性自然,卻可以轉移,無須壓抑、亦無須放縱。
若依本書自然觀點來看,靈魂伴侶的肉身結合是自然和放鬆的,有助於腦內嗎啡的分泌,達到身心靈整體昇華。但設若靈魂伴侶無法肉身結合,其精神之不朽與結合,亦可讓靈魂達到此種昇華之境界。
思考完這些問題,感覺還是非常有趣。
我想起眾多文學作品裡,令人感動的情感,往往是靈魂伴侶的碰觸與相逢,再反觀現實生活,亦不難找到佐證的註腳。有鑑於此,本書導正一個觀點:孿生靈性伴侶並不激情,並不受肉體繾綣吸引,他們的親密性是屬於精神的層次。因此,我們有可能和配偶以外的人是靈魂伴侶,但彼此以精神交流,而不以傷害世俗既成的關係為目的。
除了孿生的靈性伴侶之外,本書還提出一個「群組」觀念,作者認為:在靈魂進化階段當中,可能也會碰到群組內的某些靈魂,稱之為「靈魂同伴」。
換句話說:靈魂伴侶是同一個靈魂的一體兩面,靈魂同伴卻是彼此分開的靈魂,靈魂伴侶身上有一種酷似,而靈魂同伴則有一種相似。我們只有一個靈魂伴侶,卻可能有許多的群組,構成許多的靈魂同伴,也許是朋友、配偶、父母、小孩,或異性同性之愛等等。
基本上,群組靈魂成員的本質是一樣的,當某一個經驗被提煉之後,會進入存在體的本質,並自由流向他人;在穩定的成長過程中,靈魂在各自生命中獲得的知識和智慧,也都會成為全體的一部分。
因此,靈魂同伴組成群組的目的,就在於協助彼此進化。
至於群組的業力,總是由高等的靈魂擔負起重擔,作為一種服務、感謝造物主以及生命的回饋。
所以,只要在人際關係裡,找到惺惺相惜感覺的人,即使是興趣迴異,但看法和生活態度一致,那麼,就是找到自己群組裡的靈魂同伴。
觀覽本書之後,感覺很有趣,但個人不免想提出兩點思考重點。
其一:本書認為群組與孿生的靈魂差異之處在於同性和異性。
簡單來說,作者認為:男女之間可能找出靈魂伴侶的關係,而同一性別只可能是群組裡的靈魂同伴。依此觀點,兩個男人或兩個女人之間的愛,被視為群組靈魂之愛。
如此說法,雖以宇宙陰陽相生觀點為基礎,似認定靈魂在輪迴中永始的性別,但若依眾多佛經所云,皆認為今生的意念或修為,是可以改變下一個輪迴的性別。
再 者,有關同性戀的研究,均指向為其基因在演變過程中產生缺陷,這是屬於生物學上的認知和行為障礙,但並不影響其身為一個靈魂的完整性。因此,個人認為:同 志之間仍然可能存在著真愛、亦即可能源自同一靈魂的性靈伴侶;若依個人此一觀點來衍伸,靈魂在輪迴當中是有可能改變性別的。
其二:本書強調靈魂伴侶的結合基礎在於天性的陰陽結合,雖然並不強調貪戀性慾,但基本上,仍以雙方自然而然以讓對方達到放鬆和快樂為最高境界。依此觀點來看,頗與眾多宗教上的寡慾、禁慾思想有所差異。
個人認為:食色性也,雖是天性自然,卻可以轉移,無須壓抑、亦無須放縱。
若依本書自然觀點來看,靈魂伴侶的肉身結合是自然和放鬆的,有助於腦內嗎啡的分泌,達到身心靈整體昇華。但設若靈魂伴侶無法肉身結合,其精神之不朽與結合,亦可讓靈魂達到此種昇華之境界。
思考完這些問題,感覺還是非常有趣。
然後,我詭異地一笑。
終於明白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